首页 资讯 正文

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丨青冈木屑中,长出银耳大产业

体育正文 236 0

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丨青冈木屑中,长出银耳大产业

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丨青冈木屑中,长出银耳大产业

大皖新闻讯(xùn) 6月26日(rì)上午,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(méitǐ)巴中行采访团媒体记者走进中国银耳之乡巴中市通江县,实地探访这里的银耳产业。

“正常运用菌棒(jūnbàng)生产银耳,一个生产周期要三到四个月时间。我们采用云贵川常见的青冈木(mù)木屑做发酵原料,把银耳生长周期缩短至45天。在保证银耳品质的前提下,大幅(dàfú)提升了产出效率。”6月26日(rì)上午,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副总经理(fùzǒngjīnglǐ)蒲晓民向采访团记者介绍。

在标准化种植车间(chējiān)里,对于温度和(hé)空气相对湿度(xiāngduìshīdù)以及二氧化碳含量都有着严格的(de)控制标准。车间门打开,在内外气温和湿度差之下,车间里立刻烟雾缭绕(liáorào)、宛如仙境。黑色的菌袋下面,一朵朵银耳如精灵般探出脑袋。厂房外,新鲜的青冈木原料堆放在一起,等待打碎、搅拌、发酵。

“我们建立了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种植厂房,银耳(yíněr)培育室12个,还在部分(bùfèn)乡镇采取公司+农户方式,建立了种植基地,年生产(shēngchǎn)新鲜银耳60万斤,产值达2500万元。”蒲晓民说,同时,他们还拉长银耳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,通过深加工的方式,推出银耳系列养生产品,深受市场(shìchǎng)青睐。

据记载,早在(zài)唐朝时期,银耳这种食用菌首次在通江一带被发现(fāxiàn)。而民国《续修通江县志稿》记载,早在清光绪六七年间(1880-1881年),通江银耳就有人工(réngōng)培育成功的案例,并在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前,在县域内西北(xīběi)陈家坝(bà)、河坝场、涪阳坝、新场坝、草池坝等地普遍推广。

1976年,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《银耳》一书中,正式指出:“四川通江是我国人工有意识进行银耳生产的发源地(fāyuándì)”,进一步确立了通江作为(zuòwéi)中国银耳发祥地的“泰山北斗(tàishānběidǒu)”地位。

1995年,通江县被全国(quánguó)“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(xuānchuán)组委会”命名为“中国银耳之乡”。

百余年来,通江的耳农们遵循(zūnxún)古老的种植技法:育种、砍伐、截段、搬运(bānyùn)、架晒、打孔、接种、发菌、建堂、进堂(jìntáng)、管理(guǎnlǐ)、采耳,12道工序一丝不苟、环环相扣,在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中,完成了从青冈木到银耳花的华丽蜕变。

大皖(dàwǎn)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

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丨青冈木屑中,长出银耳大产业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